
时间:2021-01-24 13:11:26
摘 要:
彭山汉代崖墓:普通匠人手笔成经典;连鳌山石刻:苏东坡青年时代“手稿”。来源:封面新闻
【岷江】彭山汉代崖墓:普通匠人手笔成经典
【天路文化摘】在已发掘清理的岷江之畔彭山崖墓中,已发现有石刻的崖墓共有20多座,青神瑞峰崖墓中,也有几座发现有石刻。从眉山崖墓石刻的载体来看,眉山崖墓石刻大致可分为墓门石刻、墓室石刻、石棺画像和画像砖画像几类。

眉山石刻
【川藏旅游在线摘】在眉山东汉崖墓的墓门、墓室、石棺和画像砖上,古代工匠们留下了题材多样、技法丰富的石刻作品。这些作品,在当时大多是普通匠人的手笔,但千百年后,却已堪称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。江口M550墓中的“秘戏图”雕像,从人体形象、动作造型和感情表露,无不说明当时的工匠具有熟练的表达能力,这在汉代石刻中是罕见的。

江口摩崖石刻“秘戏图”
【中国川藏旅游网摘】南京博物院编《四川彭山汉代崖墓》介绍:位于江口岷江之畔的951—2号墓,在墓堂墙壁上刻有一幅浮雕——《夫妻和睦图》:画面上的一个男子曲膝于灶前,一手执瓢、一手举刷,正在烹饪,而一女子身背婴儿,双手扶着男子臂膀,面部充满柔情蜜意。这幅刻画,生动地表现了夫妻家庭生活的和谐美满,韵致**。在该墓的一具石棺上,还刻有三组雕饰:中间刻的是并蒂莲,古代文学作品中,并蒂莲被誉为爱情的象征,寓意夫妻恩爱,永结同心
另外,还有彭山、眉山石刻艺术精品如唤鱼池、虞允文墓碑、劝修惠男记、万氏族谱碑、彭祖墓碑等,都很**。
【岷江】连鳌山石刻:苏东坡青年时代“手稿”

连鳌山石刻
【天路文化摘】连鳌山石刻位于眉山东坡区广济乡连鳌村的连鳌山西南坡上。为北宋大文豪苏东坡青年时代手书,始凿于宋,清代对字迹曾予加深。
连鳌山地势陂陀起伏,相传为苏东坡读书处,站在丹棱县石桥乡的公路边山坡上远眺,只见对面有六个山嘴从小溪的两边伸向小溪,左右各三,其状如鳌头。山之阳有一石壁700余平方米,其上刻有“连鳌山”三字。“连”字长3.15米,宽3.2米;“鳌”字长3.5米,宽3.2米;“山”字长3.2米,宽3米,深度约0.1米。字体之大,雕工之细,实为世所罕见。除“鳌”字中间部份有轻度自然剥蚀外,其余都极为清晰。连鳌山石刻字是**现存**的苏轼手书遗迹。明曹学佺《蜀中名胜记》,清《眉州州志》,民国《眉山县志》均有记载。
【川藏旅游在线摘】明代丹棱县令吕禧有诗述其事:“一举何人得六鳌,东溟从此静波涛。指挥苍莽鸿蒙合,点缀江山景象高.海上蟠龙张爪吻,云间彩凤舞苞毛。定知干开符元气,净扫苔痕漫刻雕。”
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李勇先指出,四川境内的石刻除了跟重庆长江石刻一样,记录当地水文变化情况外,还涉及政治、经济、历史、宗教、文化等方面内容,以诗、记、铭等文体和书、画艺术再现。艺术上,“四川造”也跟重庆境内的石刻和雕像具有很大的相似性,比如虽只简洁、凝练地凸现人物形象本身,并未雕刻人物存在的环境背景,却栩栩如生,就像具有灵魂和有鲜活生命力的真人一样;虽是静态的,不会说话的,但静中显动,化动为静,通过栩栩如生的形象来显示人物的内心活动,生动传神地表现了人物性格。
【中国川藏旅游网摘】他也指出,上面列举的这些石刻和碑林诗文,主要是从地理位置上着眼于长江中上游,它们并不能代表蜀中摩崖石刻艺术的**,有挂一漏万之嫌,但也确实在很多方面具有**的典型性。欢迎读者朋友继续推荐并参与“成渝文旅新地标”大型评选活动。
(川藏旅游在线编辑)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