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时间:2021-01-24 12:45:41
摘 要:
这些极富地方特色与时代精神的摩崖石刻或石窟,也出现在四川地区尤其是长江支流的嘉陵江、岷江、大渡河、沱江一带,体现了川渝两地一衣带水、一脉相承的文化延续。来源:封面新闻
【天路文化摘】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、四川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李勇先指出,川江沿岸留下众多亭台楼阁、庙宇神殿以及大量的摩崖石刻、碑林诗文等,同样,这些极富地方特色与时代精神的摩崖石刻或石窟,也出现在四川地区尤其是长江支流的嘉陵江、岷江、大渡河、沱江一带,体现了川渝两地一衣带水、一脉相承的文化延续。
【嘉陵江】千佛崖:沟通南北,承前启后

千佛崖摩崖造像
【川藏旅游在线摘】千佛崖摩崖造像,位于四川广元千佛崖摩崖造像位于四川省广元市北4公里的嘉陵江东岸。千佛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,分为南北两段。南段**的龛窟有大佛洞、莲花洞、牟尼洞、千佛洞、睡佛龛、多宝佛窟、如意轮观音等;北段**的有三世佛窟、无忧花树佛、弥勒佛窟、三身佛龛、菩提像窟、卢舍那佛龛和清代的藏佛洞等,荟萃了从南北朝、唐、宋到清代的石刻作品,雕刻精细、造型优美,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。
千佛崖摩崖造像最早开凿于北魏晚期,南朝梁武帝天监四年正月,北魏正始二年(505年),驻守汉中的司马道迁降于北魏,魏遣尚书邢峦为镇西将军,都督征梁汉诸军事,其统军王足将兵入剑阁,所至皆捷,梁州十四郡,地东西七百里,南北千里,皆入于魏,北魏于此置西益州。
【中国川藏旅游网摘】此后三十年里,先后有北魏大将傅竖眼、皇室元法僧等人在此担任益州刺史。他们在此驻守的同时也带来了北魏皇室在云冈、龙门开凿石窟的传统和风气。加之南北朝时期,金牛道开始逐渐改走嘉陵江而行,千佛崖位于嘉陵江东岸,有适合开凿石窟的大块崖壁,因此千佛崖的**座寺院柏堂寺开始修建,开窟造像也逐渐兴盛起来。
千佛崖摩崖造像历经千年沉淀以悠久的历史、厚重的文化、精湛的艺术、丰富的人文闻名于世。
【沱江】翔龙山:造型端庄,气势恢宏
【天路文化摘】翔龙山石刻,位于四川内江市城区,沱江下游中段。翔龙山摩崖造像及石刻在山西面的崖壁上,现存造像61龛,计有大小造像368尊,高者达8米,小者仅数厘米,保存摩崖题刻9处。翔龙山摩崖造像始凿于唐代,盛于宋,延至明清;此山由明代进士、盐运史王三锡书刻:“翔龙山”而得名。
【川藏旅游在线摘】约100米高、200米长的石壁上,现保留有唐、宋至民国时期摩崖造像54窟,大小造像400余躯,大者高约8米,小者仅数寸,风格古朴。另有1龛石刻,分为3级,上两级分12格,下为通级,长约3米,宽约2米,造像150余躯,精巧别致,栩栩如生。
宋代在山前傍崖接楼,兴建资圣寺,至本世纪60年代被拆除。唐代造像中较**的有阿弥陀佛为坐佛,高4米,其右手施说法印,赤足踏莲,刀法简练,衣纹线条流畅明快,刻技精湛。
【中国川藏旅游网摘】在造像左侧崖壁刻有:“敬造……佛像一龛,弟子郑仲发愿,合家清健无病灾……造上件功得,并沐以汽,广明元年十月一日”。千手观音造像高8米,造型端庄,气势恢宏,在造像右侧崖壁上刻有南宋“淳熙三年”(1176)题记。
(川藏旅游在线编辑)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