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 首页
古城遗韵5——天府之国的由来

时间:2021-03-17 17:25:20

摘 要:

在中国历史上,曾先后出现过9个“天府之国”。它们是关中盆地、北京小平原、成都平原、江南地区、太原附近、闽中地区、沈阳一带、武威地区和台东地区。四川被称为“天府之国”由来已久。

天府之国”由关中平原向川西平原栘转的主要原因是,战国后期,秦蜀郡太守李冰修建了都江堰,为成都平原的农业生产作出了重大的贡献。随后三国时的孔明奖励农耕、发展生产、兴修水利等等这对成都平原的农业是一次重大的推进。境内达到了“道不拾遗,夜不闭户”的生平现象,使天府之国的名声得以传播,成为了史称“扬一益二” 的富足之邦。历史上称四川为“天府”出自诸葛亮的《隆中对》:“益州险塞,沃野千里,天府之土,高祖因之,以成帝业”。汉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汉中盆地。

成都.png四川省天路文化传媒有限责任公司


晋代**史学家常璩在所著《华阳国志》中称:“蜀沃野千里,号称‘陆海’,旱则引水浸润,雨则杜塞水门,故记曰:水旱从人,不知饥馑,时无荒年,天下谓之天府也”。


   赵公山即大岷山,亦称汶山、文山、渎山。《史记封禅书》及《汉书郊祀志》均言“自华(山)以西,名山七”,其中即有“渎山,蜀之岷山也”。早期几代蜀王都在这里留下踪影,如蚕崖关,柏灌台,杜宇避水的长坪山、帝升西山隐焉的地方。古蜀谣云:“岷山之精,上为井络,帝以会昌,神以建福。”柏灌台,今天尚存,在岷江出山口西岸的赵公山上。柏灌台恻,有一个巨大的溶洞,叫麻姑洞,至今无人知道它通向那里。传说它就是当年古蜀人栖身的家园。


远古时候,成都平原是海子,人们称柏灌台为西昆仑,称成都海子为西海。蚕丛立国以前,从大峡谷沿江而下的古蜀人相聚于西海西北山地中,完成了部落结盟,建立了方国,在高地上渔猎生活上,等待着西海干涸。有专家推论,这个临海而立的高台很可能是古蜀柏灌时代的祭台。


在赵公山庆云寺后的葫芦崖上,有一阴刻类似文字的符号“〓〓〓”,考古学家认为这是秦汉以前的巴蜀文字,是蜀王杜宇用来教化人民的遗存。这三个符号曾吸引了许多学者进行考证,有的认为是“故夷京”三字,有的认为是“契寿空”三字。但都缺乏依据,至今无人能识读。青城山**的道教主持易心莹1942年曾经约请国民政府教育部,组织专家对这三个文字符号进行考证无果,专家们认为这三个字既不是古蜀巫文化的符,也不是道教的箓,是古西蜀的岣嵝文,读音和意思不详。易当家把这三个字临摹在青城山常道观石壁之上,作为青城山镇山之符。

在“5·12”地震前,曾有省内国学研究的大家,根据《说文解字》,认真辨析了这三个字,认为这三个字读“故夷京”,是“远古东方人居住的高地”的意思。 


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。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,投资请注意风险,并谨慎决策


【推荐文章】